胡宁春:大山深处有欢歌

2014-06-20 江西省电教馆 admin 点击数

胡宁春,男,现年42岁,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三标乡堆禾小学教师,二十二年来,他辗转于三标乡各山村小寨之间,经历无数坎坷,品尝人生百味,他却依然过着朴素清贫的生活,并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青春献给党的教育事业……

  “一间卧室兼客厅的房间里最醒目的东西便是书,除书以外,一张褪色的八仙桌、两张破藤椅、一张老式床就是房主所有的家当”,这是在三标乡乡堆禾小学代课教师胡宁春家里看到的景象。胡宁春自高中毕业回乡走上“代课”之路后,一干就是二十二年。二十二年来,他辗转于三标乡各山村小寨之间,经历无数坎坷,品尝人生百味,孩子们在他的身边来了又去,他却依然孤身一人过着朴素清贫的生活……

  功名遇挫 寄望山娃能续志

  1986年,胡宁春考入寻乌中学就读。一心想跳出农门的他,忍受着因家庭困窘带来的苦,为高考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然而,寒窗三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没有他的一角席次。仅以4分之差名落孙山的胡宁春忍不住失声痛哭,一贫如洗的家再也无法帮他实现“回炉”的愿望了,上大学的梦想就此破灭。

  在当时,没有人愿意在象形村这样的穷山沟里教书,调进去的教师是来一个走一个。村里的教学点正面临着撤并的命运,这样一来,就连村里六七岁的孩子也要步行三公里到附近村小就读。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涌上胡宁春的心头,他主动请缨做起了家乡的教书匠。从此,象形村的孩子便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拥有了一个放飞梦想的世界。面对当时只有七十多元的工资待遇,胡宁春说:“我要把高考失败的遗憾转化成助村里的孩子走出山沟的动力,工资的高低我不在乎。”

  甘于清贫 箪瓢屡空能晏如

  1998年和2003年暑假,胡宁春两度下海,在深圳找到了一份月薪不菲的工作,终因对家乡教育难于割舍的情结,两次在开学前夕回家重操旧业。

  2011年,胡宁春八旬开外的老父老母在两个月内相继去世。年迈体弱的双亲在世时,每年会养上七八十只蛋鸭以补贴家用。村里果业大开发时,家里种的三百多株柑橘也尚在投入阶段,家里的固定收入只有胡宁春的代课工资。如今二老已去,胡宁春痛失双亲,也失去了经济靠山,生活过得尤为清苦。

  尽管穷得叮当响,胡宁春还是经常用自己微薄的工资为没钱上学的学生垫付学费和书费,甚至为此还借过钱。有一个家长因染上赌博恶习,把家里的钱输得精光,欠了胡宁春两个学期的学费,后来实在过意不去了便决定让儿子辍学,胡宁春得知情况后,几次上门做工作,还把家里等着急用的化肥款垫付了孩子的学费,那个家长得知胡宁春的处境后,深深地被他的行为所感动,于是下定决心痛改前非,到外地做起了手工活,挣钱后一次性还清了全部欠款。

  2000年春夏之交的某一天,放学后下起了大雨,正在批改作业的胡宁春想到,有三名学生回家要经过一座小桥,稍不小心很容易滑入山沟。来不及带上雨具,他急匆匆赶到桥边,这时,一名年纪较小的学生停在风雨交加的桥中央吓得大哭,胡宁春赶紧冲上前去,把小孩抱到对岸并把他送回家中。从此以后,每逢雨天,胡宁春必定要把学生亲自送到家。

  乐于奉献 焕发人生第二春

  坐落在高山环绕的狭小盆地上的象形村距三标圩有十多公里,该村教学点每年只有二十多个学生,仅设一、二两个年级,一校一师,只能采用复式教学形式。为了不辜负乡亲们的重托,胡宁春在教学上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他经常走出大山去各小学观摩优秀教师上课,借阅有关教育书籍,还自己掏钱买了《教育学》、《心理学》等书籍。在日积月累中,他逐渐归纳出了一套贴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其实,在他心底里始终埋藏着这样一个愿望:在教学上仅靠自学满足不了他教学教法的要求,要是能到大专院校进修该多好啊!但想着自己一贫如洗、家徒四壁的境况,只能把这想法咽在肚里。当他的同学得知这一情况后,纷纷捐钱凑齐他的学费。 2006年,在高中同学和朋友的资助下,他终于如愿以偿,参加了赣南师院的继续教育学习。

  为了适应复式班的教学要求,他创造性地采用“教学链延长法”,即在一个班挑选出三至四个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每个人带三至四个后进生,老师讲完一个班的授课内容到另一个班时,把授课内容以课堂练习的形式进行巩固,让优生带差生共同解答问题,使优生在班上充当“学生”和“小老师”的双重角色。如此一来,优生的能力不断提高,差生在优生的带动下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同时,他还注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通过游戏、班会、校际交流等形式,去增强孩子的信心与勇气。

  已近不惑之年的胡宁春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尽管他身居陋室,孑然一身,但他无怨无悔于今生的选择。